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康巴神韵醉三江---昌都解放60周年综述
2010-10-16 23:30:3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8次 评论:0

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综述:

    昌都,作为康巴文化的中心地区,这里有热情奔放的丁青热巴、欢快祥和的昌都锅庄、悠扬婉转的芒康弦子,还有“工匠之乡”、“木刻之乡”……这里让人真正领略到独特的康巴文化的无限魅力。

    解放前,昌都地区没有专门的文化艺术管理机构。解放后,管理文化工作的机构由文教组到文教处到文教卫生局再到文化局,机构变迁映射的是昌都地区文化事业在变革发展中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在这片大江奔流、大山矗立的壮阔土地上,60个春秋里,昌都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基层文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昔日难得的精神盛宴,今朝成为日常佐餐;过去仅局限于贵族领主的特殊待遇,如今已是全民共享。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昌都地区基层文化建设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

    性格开朗的卓嘎笑着说起了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放电影的日子可热闹了,像过节一样,爸爸还专门为我和妹妹做了看电影时坐的小凳。”卓嘎如今已是察雅县卡贡乡副乡长,她说,现在农牧民群众看电影更方便了,除了上级部门经常组织送电影下乡活动,乡里还有两名电影放映员,定期为老百姓放映电影。

    不断创新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使得昌都地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普及。百姓文化生活变得绚丽多姿,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已经渗透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如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歌大赛、少儿文艺汇演、民间艺术之乡文艺展演、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据统计,2003年至今,全地区共举办各类文化文艺活动近千场次,受益群众2百万人次。开展“四下乡”,为基层群众送书3万余册,送戏500余场次。

    周末的夜晚,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的广场上,人们围成圆圈,和着乐曲跳起弦子舞,欢快的情绪随着舞圈激荡开来。住在山坡上的俄玛家地里的玉米就要成熟了。白天,她在地里割草干活,晚上,十几岁的小女儿陪她一起来广场跳舞。俄玛说,来这里和邻里乡亲说说话、跳跳舞,心情很高兴,白天干活也仿佛更有劲了。年节时候,村民广场上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拔河、摔跤、抱沙袋、穿衣服比赛等。

    不断加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构建起了昌都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目前,全地区已建成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1个,13个县文化活动广场和部分乡(镇)、村文化活动广场,7个乡镇文化站,88个农家书屋,已建成6个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基层中心。

    走进昌都地区图书馆,二楼栏杆上的横幅写着“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楼大厅里整齐地堆放了许多书刊,原来这些是当天刚从拉萨运来配送给农家书屋的书刊;与图书馆同在一个大院内的昌都地区群艺馆,是1984年国务院援建的43项工程之一。群艺馆内设图书阅览室、美术创作室、音乐舞蹈室、棋类室、摄影室等。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展览,是各族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
 文化生产:日出江花红胜火

    60年来,与昌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相应和,昌都的文艺精品创作也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用心记录着时代变迁的重要足迹,也悉心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年十八军进驻昌都以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工队,这也是西藏最早的文工队。当时,队里共有二三十人,配合昌都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群众的好评,还带动了昌都地方的文化艺术发展。当时,还专门由青年人组成一个队,他们用音乐和歌舞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984年,根据中央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昌都地区首先在丁青县试办了乌兰牧骑文工队,随后,昌都各县相继成立了乌兰牧骑文工队,形成了255人的演员阵容,上演了各种传统和新编的节目100多个,是当时西藏各地区中第一个每县都成立文工队的地区。如今,全地区有业余文艺演出队107个,年演出场次达2018场。

    作为昌都地区最具实力的专业文艺团体——昌都地区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72年,其前身是昌都县学校组成的业余宣传队。多年来,昌都地区专业团体与民间艺术团体紧紧围绕重大活动,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符合“三贴近”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2003年至今,昌都地区民族歌舞团新编剧目20台,演出200余场次,观众达18万人次。涌现出了大型歌舞剧《藏东四季韵》、《神奇的家园》,综艺歌舞类节目《西藏情》、《雪域三江情》、《路》;歌曲《富饶的三江流域》、《吉祥昌都》等一批群众喜爱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上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繁荣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活跃了昌都的文艺舞台,扩大了藏东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同时,昌都地区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康巴文化走向全国、向世界。近年来,昌都地区民族歌舞团先后随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领导圆满完成了出访意大利、丹麦、俄罗斯的文艺演出任务;成功参与了在韩国举办的“感知中国·韩国行”和在奥地利举办的“2006·西藏中国文化周”大型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昌都县民间艺术团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青年文化周“青春中华”活动;2007年,丁青县热巴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和执委会颁发的“太阳神鸟金奖”。   非遗传承: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昌都孕育出了独具高原文化和内陆文化特色的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昌都锅庄、芒康弦子和丁青热巴;有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成员誉为“人类与上帝合作的产品”的古盐田食盐制作技艺;有嘎玛的唐卡绘画、孜珠寺的裸体神舞、民间的幽默谚语、边坝的格萨尔说唱,还有芒康的匪调和苯教的医术等。

    “弦子是天上美丽的彩虹,她把七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传唱的歌曲里这样赞美弦子。在西藏,弦子舞是唯有芒康才有的民族舞,流传久远,既古朴典雅,又飘逸悠扬,深受群众喜爱。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的达娃从小就喜欢跳舞,弦子舞是他的最爱。经常在村民文化广场跳弦子舞的他说:“上百首的曲目里没有我不会跳的,我的妈妈年轻时也喜欢跳。”在纳西村党支部书记贡秋扎西家里采访时,老人拿出了自己10多年前制作的弦子,这种古朴的乐器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足见其流传之广。

    在昌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陌生的名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多年来昌都地区对这项工作的大力宣传和实施密不可分。地区各县、各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挖掘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其创新、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曾经藏在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类舞台上大放异彩、声名远播。今年9月,在云南迪庆举行的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上,来自昌都地区丁青县热巴民间艺术团和赤牍乡民间热巴队的32名农牧民演员为艺术节献演了昌都锅庄、丁青热巴、芒康弦子等,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地区文化局局长苏安水介绍,昌都地区还将继续普查、挖掘各类隐藏的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核查和分类归档,进一步发掘、研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同时,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康巴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张韬 米玛 尼玛潘多)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康巴神韵 醉三江 昌都解放60周年 责任编辑:3jz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日本政府决定向国会公开中日撞船.. 下一篇云南梅里雪山等景区遭商标抢注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920号 
电话/Tel:(0887-8229818 传真:0887-8229818  |  QQ:1677979020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