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首页 | 旅游报价 | 攻略 | 本地游 | 国内游 | 自驾游 | 酒店 | 情报站 | 投诉 | 特色美食 | 美景寻踪 | 游玩装备 | 游山玩水 | 人文风情 | 图游天下 | 发布
剑川文化艺术
[ 录入者:仲舷 | 时间:2010-10-21 11:04:55 | 浏览:58次 | 来源: | 作者: ]
】【打印繁体】【发表】 【关闭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剑川古乐 剑川古乐由4类曲种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宫》等,其中一些古曲属早已失传的唐宋词谱,如《浪淘沙》即由吕洞宾所创。二是洞经音乐,有《嫦娥歌》、《醉杨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据考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创的舞曲《紫微八卦舞》关系密切。过去,洞经会遍及全县各地,参加者都为会演奏乐器的文人学士及民间艺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众等皈依》、《香赞》等100多首。在文化馆的配合下,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部将剑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乐》(磁带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四是道腔,有《长梵白鹤》、《集福迎祥》、《五召请》等40多首,其曲调自成一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较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仪表演的仅有剑川的一些老艺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几度来剑川采风,挖掘宝藏,他们说:“剑川的确是块宝地,古乐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确系唐音宋曲,在内地早已失传,有不少曲目,现仅在剑川保存独有,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石龙霸王鞭 石龙霸王鞭为白族自娱性民间歌舞,其发源地在石钟寺西3公里的石龙村,常在石宝山歌会等节庆表演。舞者手持霸王鞭尾端而舞,用鞭头敲击身体肩、肘、手、腿、脚等部位,以中速稍慢的节奏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独特,舞者不歌,龙头三弦伴奏,竹板击节,击节者伴唱“霸王鞭曲”。可独舞,亦可群舞,风格庄重大方,古朴健美,动作变化丰富,有三套,即“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

阿吒力佛教乐舞 阿吒力佛教乐舞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常在石宝山庙会等佛教盛会上表演。现存《散灯》(灯舞)、《散花》(花舞)、《剑舞》,都属宗教祭祀性舞蹈。均持灯、花、剑等道具载歌载舞,故此得名。伴奏乐器有唢呐、芦管、哑胡、笛子等。其曲调为阿吒力佛腔,唱词为经文。舞蹈不同,其舞蹈节奏、舞姿造型、气氛等都不相同,音乐、唱词亦随之更换。剑川阿吒力佛教乐舞动作套路多姿多彩,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白族民间舞蹈素材,具有独特的价值,深受舞蹈专家好评。电话专题片《舞人说舞》对其作了专门介绍,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引起轰动。

白族木匠故事 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木匠故事。有讲述剑川被称为“木雕之乡”由来的《鲁班传木经》;有深刻反映木匠生活,表现他们与自然、社会作殊死斗争的《雕龙记》;有表现剑川木匠机智勇敢,战胜胜邪恶的《“拉木经”和“压木经”》。广为流行的还有《二七一两三,莫把剑川人当憨》、《哑人告状》、《木匠翰林》等。其中有的故事曾被翻译介绍到日本、英国等,深受欢迎。

白族民歌 剑川白族歌体裁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山歌《剑川白族调》,可独唱、对唱,唱时用龙头三弦伴奏,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被电影《五朵金花》选用改编创作成《大理三月好风光》等歌曲,唱遍全世界。
《东山调》曲调高亢嘹亮,一开始即在高音区进行,以衬词“阿勒勒……”起头,山鸣谷应,扣人心弦。旋律跳跃跌荡,富于变化,充满山野风味。演唱时真假嗓并用,常用树叶伴奏。《山后曲》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可独唱,也可男女对唱,常用小三弦或树叶伴奏。山后曲《白月亮呀白姐姐》曾被选中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并获奖。
  著名的小调有《泥鳅调》、《割埂调》、《海东调》等。其中《泥鳅调》较为古老,被称为“曲母”,它通过拟人化的细鳞鱼之口,唱出了反抗的心声:“捉我的人眼要瞎,吃我的人要倒榻,纵虽无力来反抗,要用刺来卡!”此外,还有叙事组歌《青姑娘调》等。

吹吹腔 吹吹腔是白族古老的剧种,清代较为盛行。演出形式和表演情况可分为田间、广场、庭院、舞台演出四种。行当只粗分为生、旦、净、丑4大行,唱腔亦大体按此来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一字腔、哭腔等。用唢呐伴奏,过门较长,演员的舞蹈身段动作就在过门中进行。有的生活小戏,如《竹木拾子》(象图唱本)的唱词和道白为汉语、白语相杂,唱词大都是“山花体”。白语用汉字记录,其中还有自造的白文。

剑川对联 剑川对联创作在民间非常普及和盛行,有悠久的传统。涌现了明代赵炳龙、清代王兆、近代赵藩和赵式铭、现代红子斋等著名的联语家。赵藩在成都武侯祠撰写的“能攻心”对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1983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李准慕名前来石宝山游览,他在州文联举行的座谈会上说:“到剑川我忽然发现对联那么好,真是全国第一呀!我走了多少省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水平。”自撰自书是剑川对联的一大特色。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要张贴自己书写的对联。还相互邀约,走街串村,观赏和评论对联,开展“观楹联”的传统习俗活动,以此为乐。有不少用白语创作的对联在民间流行,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堪称联语奇葩。
  县文化馆编的《石宝山古今对联选》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古今名流及当地作者为石宝山一窟一寺,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撰写的近千副对联。

 

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茈碧土陶花盆 [下一篇]剑川民俗风情

图吧推荐

香格里拉纳帕海宜人风光

社区热帖

小中甸水库风光--地块地貌

 

精彩博文

卡瓦格搏--德钦名片

热门文章

·彝族火把节-云南彝族火把节风俗传说
·彝族婚礼
·鹤庆县白依族少女服饰
·迪庆藏族端阳赛马会
·傈僳族的舞蹈
·彝族花脸节
·茈碧土陶花盆
·凤羽白族民居

最新图文

推荐文章

·吐蕃铁桥遗址景观
·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
·纳西房屋构造特点

广告招租,欢迎抢订..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