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三江商城 | 民歌方言 | 文化名人 | 二手买卖 | 车辆汽车 | 三江人才 | 图说三江 | 三江旅游 | 三江婚嫁

区域导航 | 三江房产 | 商家企业 | 供求信息 | 物流信息 | 三江招标 | 博客日志 | 行业会展 | 婚介交友 | 三江导航

 

 

首页 - 文化名人 - 文学作品 - 绘画 - 书法 - 艺术鉴赏 - 佛教 - 民风民俗 - 民族工艺 -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三江资讯网-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 三江文化 文学作品 书法绘画 文化名人 教育资讯 艺术鉴赏 人文风情 -> 三江文化 -> 文学作品

TOP

RSS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二
[ 录入者:848079700 | 时间:2016-07-13 15:24:53 | 浏览:3899次 | 来源: | 作者: ]

 家里的木楞房已经居住了几十年,房板已经更换了几次,起满青苔的木板相继盖到了圈房上,土墙的洞穴里,家麻雀年年在做着窝。

     按照队里的承诺,家家户户要盖上一栋瓦房,自筹木料,木工钱自家负责,在这个优惠政策的“盖帽” 下,父亲和几个村里的打瓦匠,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早出晚归,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清楚地记得,村里的纪强阿爷、小谷、老庚爹四海爸和父亲他们,都是瓦厂里打瓦的好手。打瓦是个苦细活,首先对制作瓦片的泥土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具有黏性的红泥巴土,不能掺杂石头和木屑等杂物。从山坡上挖来土巴,拉运到四周钉满木桩,缝隙间塞满布条的专制圆形泥塘里,塘底打得很牢固结实,即不渗水又不沾泥,装满选好的红泥土以后,认真拣去小石头,放水浸泡三天三夜,然后用布条蒙上水牛的双眼,牵着牛在泥塘里转悠。主要是把瓦泥踩得均匀,绝对不夹上生土,这样的泥巴打出的瓦片光滑细腻,烧制出来就不会有砂眼,不会被雨水渗透或滴漏。

       水牛踩了一上午泥土,瓦泥就像较稀的饵块糍粑面团,瓦匠们纷纷踩进泥塘,来回踩动查看滋泥(防止有生土)。发现这些泥巴全部变成熟泥后,就系上围腰,架好木头机器,就准备打瓦了。先用“切泥弓”(在一个弧形木弯口上用细铁丝两边拴牢制成) 切来一片泥巴,在制瓦机模型上试试泥巴的干湿黏度,觉得可以了,就动手开干。

       打瓦可是一件细刷的泥水活,随着木轱辘吱吱嘎嘎的转动,反复用木梆子哔哔叭叭地来回敲打,双手灵巧地拿捏,再用特制的小木片刀具,削去多余的泥巴,整个打瓦的过程就基本完成,瓦匠们夜以继日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劳作。每逢秋冬季节,天气寒凉,水冷泥冰,踩摸泥土的手脚往往像松树皮子,皴皮开裂,但大家依然笑着乐着干着,像山林间穿梭跳跃的画眉鸟,给山寨人家带来无尽的快乐。

       板瓦、筒瓦像一件件陈列有序的艺术品,晾晒在四面通风的木板棚里,待干透心后,就要小心地把瓦一块块地掰好,然后装窑。装窑时村里的劳力排成了长龙,瓦匠就会钻在瓦窑里,一层一圈地装实装稳。装好窑子,从窑子中间开始,依次架满松柴,封好窑顶,打开出气孔,选择好时辰开始点火。这一点火烧起来,就得足足的三天三夜,而且都得瓦匠师傅轮流守候,火候掌握不好,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大白天在瓦窑口酷热难当,夜晚虽暖和,却容

易瞌睡,每次跟着大人们在窑口抱柴添火,边数星星边吹壳子,不知不觉就会睡着了,醒来时已经躺在瓦窑旁的窝棚里,此时已经日出三竿,换岗的瓦匠师傅瞪着迷糊的双眼,一下子倒在简易的板板床上,眨眼间就会听到震天的呼噜声。

       快完工前,就得慢慢收起火候,也就是逐渐减少添柴的次数,直至把最后一根柴烧完,待气孔散完烟尘,几个师傅各自分工,马上要封好窑口和气孔,与此同时,窑顶和孔眼四周要不间断地放满流动的冷水,昼夜循环三四天,整个瓦窑内的温度慢慢降低,然后开窑透气,一窑新瓦就这样脱胎了。

       封山育林带参天蔽日的松树林,纷纷写上了各家户主姓名,一部分划分到瓦厂。人们拿着斧锯昼夜砍伐,十天半月下来,大山像剃了光头。瓦厂里的人们轮流打瓦、晾晒、装窑、烧瓦、出窑,村民们将瓦如数背送到备好木料的人家。

       为了盖上新房,父亲更是早出晚归地到山上备料。每年秋收结束,就邀约着拉木古的余光胜老庚爹和小爷他们,背上盘缠带上斧头砍刀,一路走走歇歇,到“一碗水” “光头坡” “拉底古” 附近的山上砍木料。老家山上几乎满坡满林都是标直的木材,住上十天半月,就可以砍好大料。父亲选树很有一手,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那棵树可以做什么料子,砍倒树子剔掉枝丫,用偏斧削去外皮,把滑滑的铜皮留在料上。父亲说树子的铜皮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既可防止太阳暴晒后木料开裂,又可在放料时减少撞断。而且阳山上的料子松明油多,木质结实耐用,而阴山上的木材质地软绵脆弱,砍的人较少。

       待木头慢慢晒干的日子,父亲就会上山几天,请来傈僳村寨拉木古的老庚爹,把林间的木料盘拢。

       冬上,四山五岭到处是拉料放料的人,放料可是一件苦力活,父亲往往叫上小爷来帮忙,我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鸡叫头遍就起床,吃了早饭带好晌午就出发,山山岭岭彻应着啊嗬嗬的声音。待到达目的地,吃上一锅烟,把烟火埋在刨开的潮土坑里,狠狠地在手心上吐上口水搓搓,对着四山大声吼上几声———啊嗬嗬!啊嗬嗬!啊嗬嗬———喂!此起彼伏的山谷回音,像缥缈的天籁传得很远、很远。

       “放木头!放木头!” 接二连三的叫喊声,让在溜槽附近行走休息的人们绕到山梁上,确信山下几公里没有生人的回音,父亲和小爷逐一把柱子、大梁、梁头分批放进溜槽,木头由慢到快,卷起灰尘,像离弦的箭飞下山去。

       随着放的木头越来越多,溜槽附近的山林像刮了龙卷风,浓浓的一股股灰尘挡住了太阳,就连江对面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江东山上有人在放料,村寨附近放牲畜的人们也会自觉地到旁边的山上放牧。

       因为放料的山坡都是在七十度以上的坡度,上山难下山更难,往往要抓住山草和树木碎步盘行,不然就会栽跟斗。等溜槽口的木头放完,就要一前一后顺着溜槽下山,每人相隔三五十米,把夹在槽中或者撞到树上的木头重新顺槽放下,待“前站” 通畅,“中转站”再来,“后方”又起步,大家相互吆喝打招呼,尽量站到木头窜不到的地方。

        都是干苦力活,晌午也较为丰盛,比如麦面粑粑、米饭团、腌菜、火腿或腊肉片等。在与木斯扎接壤的“木积科” (地名) 山林沟箐边,水源淙淙,有一个宽敞的歇气台,大家动手烧好野火,煨上苦茶,把肉食烤好,只觉得饥肠辘辘,随便洗洗沾满松明油和灰尘的双手,忙不迭地拿着即将烤出油气的肉片夹在粑粑上,砍来矮山竹或木棍当筷子,边吃边喝上几口苦茶,那味别提有多美了,风卷残云间绝对不会掉下一粒饭。

       待料子放到山根脚,用人力拉运到路边架上胶轮车,已经是日落时分,家家户户袅娜着晚归的炊烟,三三两两的牧群走向家的深处。从“银洞子” 拉料回家的路程有两三公里,当时的土石路坑洼不平,颠簸难行,特别是从苏普湾大桥到山根脚下的家里,有近半里的陡坡,父子爷仔就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每次都要拼尽九牛二虎之力,但村人只要看到这样的情景,不会坐视不管,一声招呼,一群人像在平地赶马车一样,风风火火帮你把木料车推到家门口。

        过了些时日,木料已经全部拉到家里,父亲就请来马厂大爹,苏普湾寨子里的四海爸、贵生爸几个老庚爹,还有马厂一队的华阿老,他们都是村寨里有名的木匠师傅。

       架好人字木马,一伙人在掌脉师傅华阿老的安排下,分工负责各自的活计。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木工声在山根脚响彻了将近一个月,而父亲和小爷他们,已经挖好地基,下好石脚。等木料部件全部穿斗完毕,请好全村的人,男的竖房,女的做饭。

       男人们用麻绳、皮条(牛皮绳) 把瓦椽杆拴在房架上,各自站好位置,摆好架势。

       随着“总理”大人“一二三” 的手势和口令,众人肩扛手抬用撑杆抵,齐喊“预备———起!”

       如果哪一边有一些偏斜,都逃不过“总理”的火眼金睛。待房子竖到七八十度,就要加速度一口气把它竖正,防止扭裂榫口和偏倒。

       眨眼功夫就竖好了一联房子,固定好大撑杆,开始竖第二联,如果木头没有干透,竖房的人就费力多了。

       等把第三联房架竖好,大家开始坐在院坝的桌子上,开始休息吃“歇憩”(即点心)。炸开了花的馒头,煎得黄生生的饵块,还有瓜子、板栗、核桃、水果等,外加一碗煨透的老苦茶,人们边吃边聊,都在评价这栋房子如何如何好,还有木匠师傅的手艺如何了得等等。

       等吃好点心休息片刻,就开始竖第四联房子,年轻人像猴子一样麻利地爬上房,七手八脚上好楼楞、梁头,把整栋房子紧紧地拉连起来。此时,村里的曾其圣老师,一笔一画在大红纸上写好对联,打好面糊,白木红联格外惹眼,正房上梁贴好了红彤彤的“上梁大吉”,被坐在房顶上的两个人缓缓上拉的同时,梁头正中心拴着的鞭炮噼啪爆响,全村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一副副红红的房联贴满了柱子和檐头。

       四角染着洋红的一箩筐馒头被送到房顶,房上的人拿着馒头四下里丢下,惹得下面的男女老少望天争抢,大家都为能抢上一个馒头沾上新房的喜气而高兴。在金沙江畔的老家,起房盖屋依然沿袭着这种古老传统的习俗,那场景有点像办喜事。

       新房竖好了,“总理”和木匠师傅开始鉴正房子,看看柱子对正脉线没有,或者榫口是否出现问题,然后用“响子” (木榔头)这里敲敲那里打打,待整栋房架牢实坚固了,最后用大撑杆把四周团转牢牢地撑好,防止大风吹歪倒塌,等全部撑牢稳实后,主人家才把各自的绳索解下,一一还给委工的人。

       院坝的桌子上,村妯邻里拿手的厨艺满院飘香。一桌猪肉全席,坨坨肉、卤肝辣子、蒜苗炒瘦肉、萝卜排骨汤、粉丝、土鸡肉、酥肉、韭菜豆腐、干板菜汤等等,家里有的尽数摆上了桌面,接受村里的老老少少道喜道贺。曾其圣老师此时又当起了挂账先生,用毛笔在礼簿上稳稳当当地写下:两升米(面)、一元茶、一斤酒、一盒红糖、五角或一元钱等等,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钱文不算很多,挂礼主要以米面杂粮为主,但已经说是一大进步了。

       钉好瓦椽和檐板,把石墙(或土基) 砌到楼符,就可以盖瓦了,当时村寨里没有石灰窑,都盖空瓦房。村里每户人家出一个强劳力,早早出工,大半天功夫,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瓦房就盖好了。

       老家终于有了第一栋“七厦” (房子高度,一般上部为七尺,下部八尺,故名“七厦”;另有“蛮楼” “四合五天井” “三房一照壁”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以“七厦”“蛮楼”干栏式建筑为主)大瓦房,气派非凡。但付出的硬是父母亲早出晚归的血汗。于今天而言,那年代的苦楚,根本无法想象,无法想象的还有战天斗地无所畏惧苦中作乐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是无法忘却的!

       俗话说,起房容易隔整难!首先是砌房墙用的石头,父子爷仔和亲朋好友硬是手提炮锤,拿着撬杆,在海子边的石岩上和山根脚“块得”的山岩上,凿石放炮苦干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用手推车、牛车和村里唯一一架手扶拖拉机,把石头拉运回家,把石墙体砌到楼符,在家门口两分生地里,拓了几百个土基才将新楼墙体封顶。

       接下来就是捎了几挂腊肉,到高山上请改板师傅。当时有几个从四川来的改板匠到村里,按照主人家的要求,到山上现砍现改板子,你只需要说好尺寸定好数量就行。板子是父亲和小爷亲自去定的,说好一个月后去拉。

       改板的地点在“光头坡”“百草坡” “五猴坡” 一带,鸡叫头遍起床,上啃肋巴下啃土,中午才能到达。十多岁的我第一次跟随大人去爬这么高的山,可谓吃尽苦头,而见到改板师傅总是乐呵呵地,光膀赤脚,“哐唰—哐唰”步调一致的改板声和调子彻应着山谷,密林间堆架着一座座三角形的木板,在阳光下雪白耀眼,散发着阵阵幽幽松香,上面用木炭写满了主人家的名字。

       我在改板师傅们的窝棚里,第一次吃了半碗米饭,即便饥肠辘辘,但难以下咽。原因是饭粒煮得半生不熟,一遇冷风就变成了夹生饭,嚼在嘴里像气枪子弹一样。

       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师傅们笑着说: “小娃娃,咋个样,我们天天都在吃这种饭,吃起来劲道,改起板子来经饿!” 我一时语塞,把眼泪咽进了饭粒。

       远山之巅,层次分明,高山松、云杉、冷杉次第拔高,此起彼伏的猴啼回萦在幽幽山谷,惊起一群群山鸡野物;而山竹林带,则成了翠绿灰白的色彩,给威仪俊秀的群山补上了淡淡的容妆。

       故乡的高山杜鹃似乎就是季节的化妆师,高大俊逸、盘龙虬枝的枝干上,硕大无比的花朵缀满枝头,红的如残阳,白的似雪,黄的如金,粉的像霓裳……乡亲们对这样的景致再也熟悉不过了,平时除了拉柴火外,冬上还要砍木料和扫把,每年还会到附近的树林中找菌子,挖重楼、茯苓、天麻、防风,采集鹿衔草、蕨菜、竹叶菜等等,父亲永远是大山的守望者。

       宽一尺左右,厚五厘米,长两米的松板,我只能拉动一至两块。爬高上梯,穿林越坎,到家时板子已经磨得光滑透亮。有时上山晚了,回到家天已尽黑。最后一趟扫尾工作,我竟然使出吃奶的力气,拉了三块板子,到达村头的“白古产” 时,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跌跌撞撞饥肠辘辘坐下来休息,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圆盘似的光亮升起来,照得附近的松树林夜如白昼,我们屏声静气足足有几分钟的时间,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东西悄无声息地升向空中。

       当时我又惊又喜又怕,俏皮地摸了石头立身想丢过去,被父亲和小爷紧紧抓住。

       小爷说:“那是飞船吧!”

       父亲应和道:“可能是我们的福运吧!”

       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多年后,我才知道, 这叫“UFO”,可谜一样的“飞碟”,一直没有在村头再次显现。

       到后来,父亲长眠在这片葱郁的山林里,除了流水清音,还有那些世故,走不完的山路。


敬请期待下一期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二

推荐阅读: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江水·序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目录、题记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一(图文)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二(图文)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三(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四(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一(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二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三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一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二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三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五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六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七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八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一

】【打印繁体】【发表】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环湖之行 [下一篇]《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

评论

称  呼:
内  容: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萧嘉麟: 最后一次放船(1972)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何为孝?(深度好文)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最新文章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三

推荐文章

·丹增曲珍之格桑花(50)
·怀念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广告招租,欢迎抢订..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