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三江商城 | 民歌方言 | 文化名人 | 二手买卖 | 车辆汽车 | 三江人才 | 图说三江 | 三江旅游 | 三江婚嫁

区域导航 | 三江房产 | 商家企业 | 供求信息 | 物流信息 | 三江招标 | 博客日志 | 行业会展 | 婚介交友 | 三江导航

 

 

首页 - 文化名人 - 文学作品 - 绘画 - 书法 - 艺术鉴赏 - 佛教 - 民风民俗 - 民族工艺 -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三江资讯网-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 三江文化 文学作品 书法绘画 文化名人 教育资讯 艺术鉴赏 人文风情 -> 三江文化 -> 文学作品

TOP

RSS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 录入者:848079700 | 时间:2016-07-19 15:37:50 | 浏览:4730次 | 来源: | 作者: ]

“系八腊卡八,系米腊卡咪” [纳西语意为:稻花开的时候,鸡嗉子(野荔枝) 树也开花了;稻子成熟的时候,鸡嗉子也成熟了]。

秋天的金沙江畔,江水渐渐褪去了浑浊的色彩,远山和田野之间色泽分明。稻浪翻滚的田野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成熟的向日葵像凡·高的画,高粱低垂着高昂的头颅,密密麻麻的包谷林像整装待发的阅兵队,等待着农人们秋收的检阅,田埂上的秋草,被握镰的手再一次收割……

深秋向晚,金沙如练。豆棚瓜架笑开了嘴,房前屋后的苹果像一个个羞怯的少女,红得让人心动;翠绿赤黄的薄皮梨、黄皮梨,散发着阵阵蜜似的馨香,让人垂涎欲滴;秋茄子酱紫、红辣椒惹人、白萝卜下火、青白菜养颜、苦瓜清凉等等,在田园地角,点缀着农家小院。

又到了收割包谷的季节,大江边沙坝地里的包谷叶片已经枯黄,村寨中的男女老少依然以分组的方式,背着竹篮、牵着马、赶着马车,纷纷走进包谷林。年纪稍长的砍高粱和向日葵,小孩们总是疯来跑去,这里钻钻,那里藏藏,不时偷食葵花籽和甜高粱,把小朵的向日葵掰好,用镰刀飞快地锯下几节甜高粱,再拧几包小包谷藏进猪草篮里;男人们各站一垄包谷,身背竹篮,左右开弓,把成熟的包谷掰进篮子里;女人们拿起砍刀和镰刀,把掰了的包谷林

如数砍倒,那阵势像群猴和老熊下坝一样,虽然是体力劳作,但似一场乡村独有的竞技比赛。而弯弯曲曲的乡村田埂和土路上,人背马驮车拉的景象,像是在赶着一场集市,人们那么卖力气,都在用体力和汗水挣工分,空荡荡的打场内,又堆满了来年的粮食。

       晚上,狼吞虎咽吃过晚饭的村民们,每人腰间扎着一小捆被沟水泡软的谷草,手里拿着用“玉”(意为钝)了的竹签和木签,木签有食指和无名指般粗细,长两三寸,底部被一个小线圈套着,形状像伸直的野猪獠牙,别看这农村的小发明,撕包谷时就派上了大用场。

打场院坝里,各个组围坐在如山的包谷堆上,年纪稍长的依然捆扎着高粱和向日葵,而得力的男女劳动力就放开了手脚,稳实地坐在自带的木凳上,把自制的竹签、木签的小线圈套在中指上,左手拿起包谷,右手尖细的木竹签往包谷壳上一插,用无名指和大拇指奋力一撕,双手一掰,包谷壳就丢到身后,洁白金黄的包谷一会儿堆成了金山银山,这种用土制的劳动工具帮助劳作的场景,实在是美极了!省工省力出活路,一举两得,假如你生拉活扯用双手去撕包谷,不到半夜,双手可能会起血泡。

撕包谷当然也在搞竞技比赛,但大家总是有说有笑,不时来一阵山歌对唱,或者讲几则打荤的笑话,更甚者唱上几段京剧,阵阵欢乐像是扫去了一天的疲惫。在撕包谷的同时,旁边有人也在扎包谷了,人们顺势把撕好的包谷柄上带少许皮的捏在一起,待单手捏握不拢的时候,用腰间的谷草把壳扎紧扎实,一提一提的包谷像扎好的手榴弹,逐一放进篮里,如数背到打场的粮架上架好,断了壳和剩下的脚包(比较小的) 纷纷晾晒在三合地上。等到当天抢收

完的包谷撕光、架好、晾晒完,有时公鸡已经打鸣,有些稍大的小孩子熟睡在包谷壳里,被甲甲虫咬了都不知道,奶孩子的婆娘顺势搂着睡梦中的孩子,回家路程稍远的干脆把孩子放进竹篮,或迷迷糊糊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循着明子火把的光亮,吹几个口哨,饥肠辘辘地回家,倒头便睡。

第二天天蒙蒙亮,父亲母亲已经早早起来,边给猪鸡牲口喂食,边在大铁锅里炕上包谷粑粑,在火塘边煨上一罐老苦茶,烧上几包青辣子,那是每天早上最丰盛的早餐了。而我们还好,不时偷偷地把当天藏在刺篱笆和松毛堆里的青包谷拿出来,在火塘边烤得皮烂骨头生,照样像小馋狗似地啃得有滋有味,眼望着家里仅有的一小块发霉的火腿肉,饥馋的口水一直要流到嘴边。

当掰完包谷,金黄的稻田已经按捺不住收割的欲望。农人们在队长的统一口令下,纷纷磨好镰刀,准备好农具,奔赴新的战场。

稻浪笑弯了腰,被农人的左手一握,右手挥镰齐刷刷割下,然后被整整齐齐地放在身后,一排排像刚刚写下的诗行,滚烫的汗珠浸透了遍野的稻香。当地纳西族有句俗语叫: “茶普第里才十嘎”(意为:吃上一颗白米饭要十七个工)。这话一点不假,想想风里来雨里去繁忙劳作的父老乡亲,那年代能吃上几顿细米白面,可是一件奢侈的事。因此,家里的长辈看到孩子吃饭时不小心掉下的米粒,总会劝教不能浪费,要学会节俭。我每次看到父亲吃完饭,总

会将碗沿边的撒萨饭(包谷饭) 舔干净,如果碗里还有少许的颗粒,他就会倒上白开水,用筷子搅拌涮涮,一口灌到肚里。吃包谷粑粑时,会用单手接着,生怕哪一处掉下一点细末,那情景让我终生铭记!

时至今日,为人父母,我又想起诗人北岛《给父亲》里的诗句:“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那是人生的定律,我们才真正意义上了解作为父母的清贫、简约、关爱、包容等等,就像我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那份“莫名其妙” “天方夜谭”“讲古”之类的语言会随口而出,叫你心酸得生疼,但反过来一想,这些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发言权”固然就是“现代派”了!所以,一个人的成长,跟生活的环境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是相辅相成的,我不相信什么唯心论的说法。归根结底,就算是老实巴交的平头百姓,孩子的聪慧和茁壮成长,自有一番独到之处。这里包括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根基固然是固体的本质,如果缺失了平时一以贯之的授教,我不敢恭维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就如我们无法占卜自己的未来一样!

有一位朋友,曾将自己看到的现实场景写成短文让我看,内容是:如今在幼儿园、中小学校里,上学放学,都有长辈接送(家长忙,可理解)。但在公共车上,很多长辈拉着扶手站在车上,孩子却争先恐后挤占座位……这里提到一个道德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不是在年轻人身上看不到了?幼儿不知事,但成年人该不会如此吧?窥一斑可见全貌,如是这样,传承了千百年的三从四德、四书五经岂不是又要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我看到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如今,都市里的人/像狼一样;双眼闪着蓝莹莹的光/学会躲在猫眼里看人……”

这是各自的一些唠叨话吧!也许百年之后,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有人会相信,这就叫作时光的轮回吧!

说到那年代收割稻谷的情景,对金沙江边的孩子而言,是一段舒心愉悦的日子。

大人们割好稻谷,在田野里晾晒一两天,就被捆扎后晾架到打场里。当大人们在田坝中捆收稻谷时,我们这些小孩已经迫不及待,身背一个小竹篮,纷纷涌向田边地头,细心捡拾掉在地里的稻穗,特别是在上车(马车)、驮垛子、背背架的时候,不小心脱落在路上和地上的谷粒,会被我们的小手扣刮得干干净净,比那些山上的野雀子还厉害。拾稻穗的日子充满童趣和浪漫,随着四季的变换,金沙江边的放牛娃和学生娃,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风雨里,用稚

嫩的双手和瘦弱的双肩,捡拾着麦穗、包谷、黄豆、高粱等等,略微填补着家境的寒酸,用光脚板踩土泥巴的童年时光,构成乡村四季斑斓的美好记忆。

收割后的稻田和包谷地变得荒芜开阔,猪鸡牲口难得碰着这样的好时辰,牛群纷纷啃食着田边地头的青草,发情的公牛不时用尖尖的牛角擦拭着田埂,远远看到邻村的牛群缓缓过来,便挑衅地张开大嘴,伸长舌头,瞪着圆眼,刨着四蹄,翘起尾巴,用尖利的牛角把田埂挑得稀巴烂,然后发狂地奔向对方的牛群。

于是,大人小孩热血沸腾,一呼百应地蜂拥而上,那阵势有点像看世界杯足球赛。

观战的人群挥臂呐喊。

“花牛,打!”

“小黑,使劲,顶顶!”

“草白,阿嘞嘞,朝前朝前,打打打!!!”

斗牛的现场欢声雷动,人群随着斗牛的场景跑上蹿下,时而聚拢,时而分开,有的小孩跑不过牛脚,被大人拎小鸡般地夹在腋窝里或扛在肩上,那情景比现代版的《天龙八部》和3D高清影视剧还好看。待一头斗输的公牛夹着尾巴嚎叫着奔逃时,兴奋的人群又会跑向各自的牛群,看看双方的伤势如何,然后主人家和小伙伴不约而同走到一起,握手拥抱,开怀大笑,亮开嗓门寒暄起来。

“老庚,你家的‘草白’十分了得,把我家‘小黑’身上的皮都顶破了。”

“哪里哪里,老庚,只要你家喂上半个月膘水,我家的牛必输无疑!”

“喔唷,老庚,你瞧我连牛都养不好,有点害羞。”

“啊啧啧,老庚,你说到哪里去了,我家那窝鸡还没有你家多呢!”

“啊嘞嘞,不要站着说话了,来来来,我们坐一会儿,摆摆龙门阵。”

落日的余晖洒在欢快的金沙江上,一伙人坐在田埂上。老鱳、老妈妈拿出旱烟锅,装上草烟,吧嗒吧嗒地抽起来,而年轻人则掏出当时最好最流行的“金沙江” “春耕” “天秤” 牌香烟,相互传递着。

欢乐的笑谈声充满了乡间田野,撒欢的牛羊、拱地的猪仔、扒食的鸡群,编织成一幅金秋流动的素描,和和乐乐的气氛冲淡了所有的劳累辛苦,放牛娃们将牛兜嘴挂在腰间套在头上,找来刺篱柴在田坝中烧起一堆堆篝火,将四处捉来的蛐蛐蚂蚱放在炭火边烧熟,诱人的肉香,立时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夜月中的牧歌,把远远近近的村庄映衬得格外宁静安详。

回到家里,家家户户把捡拾起来的稻穗,小心地,把捡拾进裤兜和口袋里的谷粒如数倒出,拣掉小石头、泥土之类的杂质,然后晾晒,再用簸箕簸去细碎的杂物,把干透的谷粒装在臼窝、碓窝中,一下一下舂去谷壳,经过繁杂的工序,白花花的米粒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父母亲看着我们饥渴的目光,忙舀出一小瓢(自制的木瓢或葫芦瓢) 大米,细心地淘洗,慢慢在大铁锅里煮得半成熟,捞进筲箕中把水沥尽,米汤水舀在盆里,然后放进“竹甄子” (方言:即竹蒸笼)和着撒萨饭(包谷饭) 一起蒸,这叫“金山银山饭”,即便吃破肚皮,“银山饭”全部变成了孩子们的份!

       多少年了,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奴仆”,那种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心甘情愿的品行,我想用世间所有的语言来形容描绘,都是多余的,这种质朴的授教与关爱,在自然界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羔羊的跪乳之恩,乌鸦的反哺之情,这种与生俱来的唯美情感,一直连接和包容着我们的生活,直至地老天荒。


敬请期待下一期村里的美人之一

推荐阅读: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江水·序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目录、题记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一(图文)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二(图文)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三(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一部分 情动金沙之四(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一(图)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二

【三江文化】《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三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太阳回声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一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二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三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五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六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寨的那些事儿之七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寨的那些事儿之八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一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二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三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五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六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七

】【打印繁体】【发表】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 [下一篇]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

评论

称  呼:
内  容: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萧嘉麟: 最后一次放船(1972)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何为孝?(深度好文)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最新文章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三

推荐文章

·丹增曲珍之格桑花(50)
·怀念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广告招租,欢迎抢订..

asp大马 asp木马